(一)勇气与毅力照亮研究生学术之路
2025届电气工程硕士毕业生刘硕:
荣获“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”
获评“校级优秀硕士论文”(本年度电气工程学科唯一获得者)
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》(该刊系我校电气工程学科权威认定的五大TOP期刊之一)发表论文1篇,并授权发明专利1项
签约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回首三年科研岁月,刘硕深情回顾了那段浸润汗水与坚持的攀登之路。他所搭建的电力电子变换器实验平台,涉及复杂的多级功率拓扑设计、精密高频控制算法等技术难题。“记得第一次上电测试,驱动信号的微小偏差就导致整个模块瞬间烧毁,每次功率器件损毁都是沉甸甸的学费。”刘硕回忆道。然而,挫折并未使他退缩,反而激发出更强劲的斗志。
面对重重挑战,刘硕以顽强的韧劲和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迎难而上。为了捕捉关键波形或优化参数,他常在实验室奋战至深夜。同课题组的崔相政回忆:“那段时间,302实验室的灯光和刘硕伏案在实验台上的身影,成了三楼一道最亮眼的风景。”无数次的失败,消磨不掉他眼中执着的光。历经上百次实验方案迭代,当示波器上终于稳定呈现出预期的实验波形,变换器稳定运行的嗡鸣声响起时,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。
导师牛得存特聘副教授评价道:“刘硕最打动人的,是那股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韧劲,面对难题,他从不绕道,而是反复琢磨、多方请教、在动手实践中寻得破解之道。”
刘硕的研究生科研经历,生动诠释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比天赋更为珍贵。他的故事,如同一盏明灯,激励着学弟学妹们在科研征途上实干笃行,书写青春华章。

刘硕搭建的MMDTC变换器实验平台

刘硕带领师弟们搭建的CHB变换器实验平台
(二)“执子之手、相伴同行”优秀毕业生情侣
2025届电气工程硕士毕业生靳婉秋:
荣获“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”
荣获“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”
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《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》上发表JCR二区论文1篇
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
主持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1项
荣获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
荣获校级“优秀研究生”、“优秀共青团干部”、“优秀志愿者”等荣誉称号
签约山东铁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
2025届电气工程硕士毕业生张淼:
荣获“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”
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《Electric Power Systems Research》上发表JCR二区论文1篇
参与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1项
荣获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省级三等奖
荣获校级“优秀研究生”、“优秀共青团员”等多项荣誉称号
签约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

三年科研征途,靳婉秋的每一步都镌刻着攻坚克难的印记。针对地下电缆频变特性导致的行波测距精度下降难题,从线路模型搭建的精准把控,到故障测距的毫厘之争,她先后跨越了频谱混叠、波头标定、波速测算等重重难关。在她的科研学习中,失败是常态而非意外,“常常经过几周的钻研,数值分析首次呈现收敛趋势时,后续却验证失败,努力瞬间化为泡影。”她回忆道。面对失败,这位倔强的研究生把每一次“翻车”都当作前进的动力,同课题组的张淼提到:“遇到研究瓶颈,她只埋头苦干,用毅力和坚持探索每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。”经过数百个日夜的反复验证与优化,她最终突破测距技术壁垒,为电力系统装上一双精准识别故障的“火眼金睛”。
回望过去几年的科研时光,张淼也感慨万千,那段充满挑战与拼搏的日子是他成长的基石。为了完成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数据集的构建,他保持着极大的耐心与专业的态度,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。他回忆说,“要建立从来没有过的庞大的数据集,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,但是完成的那一刻我感到了自豪。”除此之外,复杂的故障测距模型参数调试也使他经常工作到深夜。在科研的征程中,张淼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钻研态度面对诸多难题。为了精准获取实验数据和优化关键算法,他做了无数的尝试。同课题组的王梦奇回忆:“当他遇到某一个难题,那段时间他几乎是废寝忘食,一心扑在解决方案上。”当终于有了新的突破,他悬着几个月的心才终于稍稍放松。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,正是张淼科研经历的真实写照。
两位研究生科研上执子之手、生活中相伴同行,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淑质英才的品质成为师弟师妹的榜样,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